1、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1)、 潘老师对太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2)、 潘老师给出各个行星需要整理的知识框架,如:
给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形成知识体系。 2、你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应该具有可操作性,绝大部分学生能适应。教学中的“支架”不能太多简单也不能太过难,要让学生能跳起来够到苹果,引导学生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潘老师设计的“支架”很合适。 3、想一想,潘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可以更好的考察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而不会由于个别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老师造成学习效果的误导。同时小组内的同学会更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不会有依赖性。 4、对潘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分组展示阶段让学生们及时展示了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在展示的过程中略微增加学生互动活动,比如“游客向导游提问”等,能让听的学生参与起来。 在答问的处理中,应该让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容许其他同学做补充,让其它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小组答案,避免有遗漏的地方。 老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你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潘老师的这堂课的优点在于在学习前,给学生以学习的支架,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老师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为学生排忧解难。潘老师在放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待改进的地方: 采取随机分组自由组合的方式有待探。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充分学习了各自小组任务中的星球,如果能把学习内容整合一下或者增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对其他小组的学习内容更了解些是否会更好呢? 最后颁发奖状这个环节,可以设多一点奖项,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成功。小学生适合能很好的适应这种模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答问的处理中,应该让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容许其他同学做补充,让其它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小组答案,避免有遗漏的地方。 课程最后应该进行小结如:先让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学生上网查资料时要注意引导与监控学生,防止学生浏览其它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