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层思考;文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纯属个人的一孔之见,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关注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中国特色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设计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在我国原有“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的“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及理论体系逐步发展而成。我国原有的“电化教育”,在以南国农教授为代表的(包括萧树滋、李运林、李克东、谢邦同等)一大批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围绕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电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与新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技术”内涵(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及核心内容(强调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学设计”)日渐融合,再通过本领域广大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深入思考与自主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技术理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教育技术界(原称电教界)对于这种经过中西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新理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批评、贬低,认为“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缺乏自身理论体系,因而否定反对者有之;赞赏、支持,认为“亦中亦西”、“兼收并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因而积极参与者有之;更多的学者则是居于上述二者之间:既有对这种新理论的批评与期待(因为新理论毕竟还有欠缺、尚未完善),也有对这种新理论的鼓励与倡导(因为新理论毕竟颇有新意、更具远景)。本人抱持上述第二种态度,是“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赞赏者、支持者,这种理论建构的参与者、甚至是鼓吹者。下面,我就把长期以来自已关于这方面问题所做的深层思考,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学观念”、“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等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从而使“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能得到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二.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如何实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则是从观念形态上对“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做出的最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二者有密切联系,但在内涵及层次上有所不同。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是一切教育理论、教与学方式(包括一切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等方方面面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我们讨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别是,这种思想与观念的形成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和当前信息社会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思想”这一概念经常加以泛化甚至有误解。例如,有些专家学者,往往把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严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或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过分扩招现象,其部分原因归结为“教育思想存在重大缺陷或问题”。 我对这类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前者(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缺失;后者(过分扩招)则是在高校办学方针上有偏颇,二者都不属于教育思想问题。以应试教育现象为例,由于教育的本质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而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导致中小学整天忙于考试,使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升学成为教育的直接目标(乃至唯一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缺失或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原本应有的内涵与本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内涵与本质),甚至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反动”。所以,应试教育现象绝对与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教育思想(即如何实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应试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升学而非影响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在认真讨论教育思想这一概念之前,必须首先予以划清的界限。 本节先讨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下一节我们再来讨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学观念。 大家知道,自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基于这类技术的E-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网络通信的诸多宝贵特性(如不受时空限制的跨地区协作交流、有无限丰富的网上资源可供学生自主探究及共享)有利于实现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就使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E-Learning这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是人类最佳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也就逐渐成为国际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国际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思想。事实上,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尽管在九十年代以前,这种教育思想尚未成为主流,但是由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1900年前后),杜威就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20世纪中叶(五、六十年代)布鲁纳又强调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发现式学习”,从而为后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在西方教育界占据统治地位的这种状况,在教育技术领域也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美国AECT在1994年发表的、关于教育技术的著名定义(AECT94’定义)就把“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只限定在“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大领域,研究范畴则是这两大领域所涉及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五个范畴(避而不谈“如何教”的问题)。可见,在这个定义中,只考虑了学生的“学”,基本上没有考虑教师的“教”,体现了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反观我们国内,同样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情况完全不同——2000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循“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尊师重教”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的耳濡目染,口授相传,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统治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当然也包括统治过去的电化教学课堂)。 应该说,不同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不同教育思想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也有各自的风格与不足。不能说哪种教育思想一定比另一种教育思想好。如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即有利于大批创新人材的成长);其缺点是,由于只关注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尤其忽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不考虑因材施教,所以其后果必然是影响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使中小学生难以打好必要的、有关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刚好相反,它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因材施教,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便于中小学生打下较坚实的、有关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其缺点是,由于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尤其忽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更不考虑自主探究,所以其后果必然是使学生习惯死记硬背,容易迷信书本,迷信老师,从而影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即创新人材)的培养。 随着西方教育技术的引入(特别是AECT94’定义在国内的日渐流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产生愈来愈大的冲击。在整个九十年代(尤其是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和后期,有些部门和地区甚至一直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成了教育领域最响亮、最先进、最时髦的口号;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几乎成了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不仅被忽视、被摈弃,甚至要遭到批判。 在这股狂风浊浪冲击中国教育界的形势下,我国电教界有一大批学者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化教育重视教学媒体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传统的基础上,既虚心吸取西方教育技术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研究,并把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通过有形的物化技术(即教学媒体),而且通过无形的智能形态技术(即系统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的长处;又借鉴西方教育技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材培养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妄自菲薄,唯洋人的马首是瞻;而是在看到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优越性的同时,也看到它存在“重学轻教”的重大偏颇,并通过对自已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思想的认真总结,摈弃其“重教轻学”的固有缺陷,但充分肯定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明显优势。通过这样的总结与思考,我们发现西方的教育技术不仅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还发现西方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思想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二者之间正好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做到优势互补。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又把这种认识和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师资、生源、软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的200多所中小学试验校中,进行了长达六年以上的试验研究与探索:想看看按照这种优势互补后的新型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以及与西方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到底有何不同?特别是对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