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与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的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绝对精神”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心理、“绝对精神”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荒谬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祖国医学更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与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还不能完全科学地阐明人的心理现象。他们在解释心理现象时,脱离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了人的历史发展,因而不了解心理活动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人脑是怎样产生心理的
客观刺激物,特别是词和言语,作用于人的感受器,传递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建立各种暂时神经联系,就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表象、记忆等等)。暂时联系建立以后,在一定的刺激物作用下,会进入活动状态,参加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重新改组,建立新的联系,因而变成人的新思想,使人的心理活动不断地发展下去。
★人的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积极的、能动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现实,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现实复杂的作用过程去反映客观现实的。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对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性劳动中,借助于语言,并在人们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
若干万年以前,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猿向人的转变,才产生了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人的意识的产生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并受社会的制约。
语言也是在社会集体性劳动中产生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发展,跟语言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
整个人类的意识发生和发展是受社会生活实践制约的,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也取决于他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也受社会实践的制约。
人的活动主要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时,完成各种行动,操纵各种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因此可以说,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思考题
一、用实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到了19世纪,脑是心理的器官,更由大量的生理解剖的实验得到证明。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解剖了一个患失语症患者的大脑,发现在他的左脑半球下额回的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遭到损坏,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语言表达有关。这个部位被人们称作“布洛卡区”。如果人脑的枕叶受到损坏,就会成为盲人。顶叶下部跟枕叶邻近的部位受到损坏,阅读就发生困难。无脑畸形儿生下来没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只有饥、渴等感觉,以维持生存。在这方面,裂脑人也是一个较明显的实例。
以上科学事实足以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如何理解心理的实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积极的、能动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现实,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现实复杂的作用过程去反映客观现实的。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